7.1 从 Borg 到 Kubernetes:容器编排系统的演变

近几年,业界对容器技术兴趣越来越大,大量的公司开始逐步将虚拟机替换成容器。

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Google 内部就已开始大规模的实践容器技术了。实践过程中,Google 先后设计了三套不同的容器管理系统(Borg、Omega 和 Kubernetes),并向外界分享了大量的设计思想、论文和源码,直接促进了容器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1.1 Borg 系统

Google 内部第一代容器管理系统叫 Borg。

Borg 的架构如图 7-1 所示,是典型的 Master(图中 BorgMaster) + Agent(图中的 Borglet)架构。

用户通过命令行或者浏览器将任务提交给 BorgMaster,BorgMaster 负责记录“某某任务运行在某某节点上”这类元信息,然后节点中的 Borglet 与 BorgMaster 通信,获取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在节点操作容器执行具体的任务。


图 7-1 Borg 架构图 图片来源open in new window

开发 Borg 的过程中,Google 的工程师为 Borg 设计了两种工作负载(Workload)[1]

  • 长期运行服务(Long-Running Service):通常是对请求延迟敏感的在线业务,例如 Gmail、Google Docs 和 Web 搜索以及内部基础设施服务;
  • 批处理任务(Batch Job):用于一次性处理大量数据、需要较长的运行时间和较多的计算资源的“批处理任务”(Batch Job)。典型如 Apache Hadoop 或 Spark 框架执行的各类离线计算任务。

区分 2 种不同类型工作负载的原因在于:

  • 两者运行状态不同:长期运行服务存在“环境准备ok,但进程没有启动”、“健康检查失败”等状态,这些状态是批处理任务没有的。运行状态不同,决定了两类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监控、资源分配操作的机制不同;
  • 关注点与优化方向不一样:一般而言,长期运行服务关注的是“可用性”,批处理任务关注的是“吞吐量”(Throughput),即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够处理的任务数量或数据量。两者关注点不同,进一步导致内部实现机制的分化。

在 Borg 系统中,大多数长期运行的服务(Long-Running Service)被赋予高优先级(此类任务在 Borg 中称为 "prod"),而批处理任务(Batch Job)则被赋予低优先级(此类任务在 Borg 中称为 "non-prod")。Borg 的任务优先级设计基于“资源抢占”模型,即高优先级的 prod 任务可以抢占低优先级的 non-prod 任务所占用的资源。

这一设计的底层技术由 Google 贡献给 Linux 内核的 cgroups 支撑。cgroups 是容器技术的基础之一,提供了对网络、计算、存储等各类资源的隔离(7.2 节,笔者将详细介绍 cgroups 技术)。Borg 通过 cgroups 技术,实现了不同类型工作负载的混合部署,共享主机资源同时互不干扰。

随着 Google 内部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被部署到 Borg 上,业务团队与基础架构团队开发了大量围绕 Borg 的管理工具和服务,如资源需求预测、自动扩缩容、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监控系统(Brogmon,Prometheus 的前身,笔者将在第九章详细介绍)等,并逐渐形成了基于 Borg 的内部生态系统。

7.1.2 Omega 系统

Borg 生态的发展由 Google 内部不同团队推动。从迭代结果来看,Borg 生态是一系列异构且自发形成的工具和系统,而不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整体架构。

为使 Borg 生态更符合软件工程规范,Google 在汲取 Borg 设计与运维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了 Omega 系统。相比 Borg,Omega 的最大改进是将 BorgMaster 的功能拆分为多个交互组件,而不再是一个单体、中心化的 Master。此外,Omega 还显著提升了大规模集群的任务调度效率:

  • Omega 基于 Paxos 算法实现了一套分布式一致性和高可用的键值存储(内部称为 Store),集群的所有状态都保存在 Store 中;
  • 拆分后的组件(如容器编排调度器、中央控制器)可以直接访问 Store;
  • 基于 Store,Omega 提出了一种共享状态的双循环调度策略,解决了大规模集群的任务调度效率问题。此设计反哺了 Borg 系统,又延续到了 Kubernetes 之中(笔者将在本章 7.3 节详细介绍)。

如图 7-2 所示,改进后的 Borg 和 Omega 系统成为 Google 整套基础设施最核心的依赖。


图 7-2 Borg 与 Omega 是 Google 最关键的基础设施 图片来源open in new window

7.1.3 Kubernetes 系统

Google 开发的第三套容器管理系统是 Kubernetes,其背景如下:

  • 全球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对 Linux 容器产生兴趣(尽管 Linux 容器是 Google 的技术基础,但开发者们首先想到的是 Docker,Google 并没有吃到红利)。
  • 同时,Google 已将公有云基础设施作为业务重点并实现持续增长(虽然 Google 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但市场领先者已被 AWS 和阿里云占据,Google 起了大早赶了个晚集)。

2013 年夏,Google 的工程师们开始讨论借鉴 Borg 的经验开发新一代容器编排系统,希望通过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影响云计算市场格局。Kubernetes 项目获批后, 2014 年 6 月,Google 在 DockerCon 大会上宣布将其开源。

通过图 7-3 观察 Kubernetes 架构,能看出大量设计来源于 Borg/Omega 系统:

  • Master 系统由多个分布式组件构成,包括 API Server、Scheduler、Controller Manager 和 Cloud Controller Manager;
  • Kubernetes 的最小运行单元 Pod,其原型是 Borg 系统中的 Alloc(资源分配的缩写);
  • 工作节点上的 kubelet 组件,其设计来源于 Borg 系统中的 Borglet 组件;
  • 基于 Raft 算法实现的分布式一致性键值存储 Etcd,对应 Omega 系统中基于 Paxos 算法实现的 Store。


图 7-3 Kubernetes 架构以及组件概览 图片来源open in new window

出于降低用户使用的门槛,并最终达成 Google 从底层进军云计算市场意图,Kubernetes 定下的设计目标是享受容器带来的资源利用率提升的同时,让支撑分布式系统的基础设施标准化、操作更简单

为了进一步理解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来看 Kubernetes 从一开始就提供的东西 —— 用于描述各种资源需求的标准 API:

  • 描述 Pod、Container 等计算资源需求的 API;
  • 描述 Service、Ingress 等网络功能的 API;
  • 描述 Volumes 之类的持久存储的 API;
  • 甚至还包括 Service Account 之类的服务身份的 API 等等。

各云厂商已经将 Kubernetes 结构和语义对接到它们各自的原生 API 上。所以,Kubernetes 描述资源需求的 API 是跨公有云、私有云和各家云厂商的,也就是说只要基于 Kubernetes 的规范管理应用程序,那么应用程序就能无缝迁移到任何云中。

提供一套跨厂商的标准结构和语义来声明核心基础设施是 Kubernetes 设计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它又通过 CRD(Custom Resource Define,自定义资源定义)将这个设计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资源

有了 CRD,用户不仅能声明 Kubernetes API 预定义的计算、存储、网络服务,还能声明数据库、Task Runner、消息总线、数字证书等等任何云厂商能想到的东西!随着 Kubernetes 资源模型越来越广泛的传播,现在已经能够用一组 Kubernetes 资源来描述一整个软件定义计算环境。

就像用 docker run 可以启动单个程序一样,现在用 kubectl apply -f 就能部署和运行一个分布式应用程序,无需关心是在私有云、公有云或者具体哪家云厂商上。

7.1.4 以应用为中心的转变

从最初的 Borg 到 Kubernetes,容器化技术的最大的益处早就超越了单纯提高资源使用率的范畴。更大的变化在于,系统开发和运营的理念从以机器为中心迁移到了以应用程序为中心

容器化使运营数据中心的观念从原来的面向机器转向了应用程序:

  • 容器封装了应用程序运行的环境,屏蔽了操作系统和机器的细节,使业务开发者和基础设施管理者不再关注底层细节;
  • 每个设计良好的容器或容器镜像通常对应一个应用,管理容器即是管理应用,而非管理机器。

正是以应用为中心,云原生技术体系才会无限强调让基础设施能更好的配合应用、以更高效方式为应用输送基础设施能力:

  • 开发者和运维团队无需再关心机器、操作系统等底层细节;
  • 基础设施团队引入新硬件和升级操作系统更加灵活,最大限度减少对线上应用和应用开发者的影响;
  • 将收集到的各类关键性能指标(如 CPU 使用率、内存用量、每秒查询率 QPS 等)与应用程序而非物理机器关联,显著提高了应用监控的精确度和可观测性,尤其是在系统垂直扩容、机器故障或主动运维等场景。这直接促使软件可观测性领域应运而生。

  1. 在 Kubernetes 中的 Workload 资源包括多种类型,例如 Deployment、StatefulSet、DaemonSet、ReplicaSet 等等 ↩︎

总字数:2547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is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