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数据包过滤工具 iptables

Netfilter 的钩子回调固然强大,但得通过程序编码才能使用,并不适合系统管理员日常运维。为此,基于 Netfilter 框架开发的应用便出现了,如 iptables。

用过 Linux 系统的工程师多多少少都使用过 iptables,它常被称为 Linux 系统“自带的防火墙”。严谨地讲,iptables 能做的事情其实远超防火墙的范畴,它的定位应是能够代替 Netfilter 多数常规功能的 IP 包过滤工具。

1. iptables 表和链

Netfilter 中的钩子,在 iptables 中称作“链”(chain)。

iptables 默认有五条链:PREROUTING、INPUT、FORWARD、OUTPUT、POSTROUTING。从名字上看,它们分别对应了 Netfilter 的 5 个钩子。

iptables 把一些常用数据包管理操作总结成具体的动作,当数据包经过内核协议栈的钩子时(也就是 iptables 的链),判断经过此链的数据包是否匹配 iptables 规则。iptables 规则包含匹配 IP 数据包源地址/目的地址、传输层协议(TCP/UDP/ICMP/...)等。

如果数据包匹配规则,则触发定义好的动作。如下为部分常见的动作说明:

  • ACCEPT:允许数据包通过,继续执行后续的规则。
  • DROP:直接丢弃数据包。
  • RETURN:跳出当前规则“链”(Chain,稍后解释),继续执行前一个调用链的后续规则。
  • DNAT:修改数据包的目标网络地址。
  • SNAT:修改数据包的源网络地址。
  • REDIRECT:在本机上做端口映射,比如将 80 端口映射到 8080,访问 80 端口的数据包将会重定向到 8080 端口对应的监听服务。
  • REJECT:功能与 DROP 类似,只不过它会通过 ICMP 协议给发送端返回错误信息,比如 Destination network unreachable 或者 Destination host。
  • MASQUERADE:地址伪装,可以理解为动态的 SNAT。通过它可以将源地址绑定到某个网卡上,因为这个网卡的 IP 可能是动态变化的,此时用 SNAT 就不好实现;
  • LOG:内核对数据包进行日志记录。

不同的链上能处理的事情有区别,而相同的动作放在一起也便于管理。如数据包过滤的动作(ACCEPT,DROP,RETURN,REJECT 等)可以合并到一处,数据包的修改动作(DNAT、SNAT)可以合并到另外一处,这便有了规则表的概念。

将规则表与链进行关联,而不是规则本身与链关联,通过一个中间层解耦了链与具体的某条规则,原先复杂的对应关系就变得简单了。

iptables 共有 5 规则表,它们的名称与含义如下:

  • raw 表:配置该表主要用于去除数据包上的连接追踪机制。默认情况下,连接会被跟踪,所以配置该表后,可以加速数据包穿越防火墙,提高性能。
  • mangle 表:修改数据包内容,常用于数据包报文头的修改,比如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ToS),生存周期(Time to Live, TTL),Mark 标记等。
  • nat 表:用于修改数据包的源地址或目标地址,实现网络地址转换。当数据包进入协议栈的时候,nat 表中的规则决定是否以及如何修改包的源/目的地址,以改变包被路由时的行为。nat 表通常用于将包路由到无法直接访问的网络。
  • filter 表:数据包过滤,控制到达某条链上的数据包是放行(ACCEPT),还是拒绝(REJECT),或是丢弃(DROP)等。iptables 命令的使用规则:iptables [-t table] ...,如果省略 -t table,则默认操作的就是 filter 表。
  • security 表:安全增强,一般用于 SELinux 中,其他情况并不常用。

一个链上可以关联的表可以有多个,所以这 5 张表在一个链上执行的时候得有个顺序:raw --> mangle --> nat --> filter --> security,即先去连接追踪,再改数据包,然后做源或目标地址转换,最后是过滤和安全。

数据包具体经过的表、链顺序如图 3-3 所示。


图 3-3 数据包通过 Netfilter 时的流向过程 图片来源open in new window

2. iptables 自定义链与应用

除了 5 个内置链外,iptables 支持管理员创建用于实现某些管理目的自定义链。

自定义链可以看作是对调用它的链的扩展。例如,自定义链结束的时候,可以返回内置链,也可以再继续跳转到其他自定义链。自定义链的设计使 iptables 不仅仅只是一个 IP 包过滤工具,还在容器网络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 Kubernetes 的核心组件 kube-proxy,利用自定义链实现了 Service 功能。

一旦创建一个 Service,Kubernetes 会在主机添加这样一条 iptable 规则。

-A KUBE-SERVICES -d 10.0.1.175/32 -p tcp -m tcp --dport 80 -j KUBE-SVC-NWV5X

这条 iptables 规则的含义是:凡是目的地址是 10.0.1.175、目的端口是 80 的 IP 包,都应该跳转到另外一条名叫 KUBE-SVC-NWV5X 的 iptables 链进行处理。10.0.1.175 其实就是 Service 的 VIP(Virtual IP Address,虚拟 IP 地址)。可以看到,它只是 iptables 中一条规则的配置,并没有任何网络设备,所以 ping 不通。

接下来的 KUBE-SVC-NWV5X 是一组规则的集合,如下所示:

-A KUBE-SVC-NWV5X --mode random --probability 0.33332999982 -j KUBE-SEP-WNBA2
-A KUBE-SVC-NWV5X --mode random --probability 0.50000000000 -j KUBE-SEP-X3P26
-A KUBE-SVC-NWV5X -j KUBE-SEP-57KPR

可以看到,这一组规则实际上是一组随机模式(–mode random)的自定义链,也是 Service 实现负载均衡的位置。随机转发的目的地为 KUBE-SEP-<hash> 自定义链。

查看自定义链KUBE-SEP-<hash>的明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 Service 进行转发的具体原理了,如下所示:

-A KUBE-SEP-WNBA2 -s 10.244.3.6/32  -j MARK --set-xmark 0x00004000/0x00004000
-A KUBE-SEP-WNBA2 -p tcp -m tcp -j DNAT --to-destination 10.244.3.6:9376

可以看到,自定义链KUBE-SEP-<hash>是一条 DNAT 规则。DNAT 规则的作用是在 PREROUTING 钩子处,也就是在路由之前,将流入 IP 包的目的地址和端口,改成 –to-destination 所指定的新的目的地址和端口。可以看到,目的地址和端口 10.244.3.6:9376,正是 Service 代理 Pod 的 IP 地址和端口。

这样,访问 Service VIP 的 IP 包经过上述 iptables 处理之后,就已经变成了访问具体某一个后端 Pod 的 IP 包了。

上述实现负载均衡的方式在 kube-proxy 中称 iptables 模式。iptables 模式完全使用 iptables 规则处理容器间请求和负载均衡,因此它的性能也受 iptables 直接影响。随着 Service 数量增加,iptables 的规则数量也随着暴涨。此外,iptables 的非增量式更新机制存在一定的时延,大规模集群中有明显的性能问题。

为解决 iptables 模式的性能问题,kube-proxy 新增了 IPVS 模式。该模式使用 Linux 内核四层负载均衡模块 IPVS 实现容器间请求和负载均衡,性能和 Service 规模无关

需要注意的是,内核中的 IPVS 模块只负责上述的负载均衡和代理功能。而一个完整的 Service 流程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初始流量捕获、过滤等操作,还是要靠 iptables 来实现。只不过,这些辅助性的 iptables 规则数量有限,不会随着 Service 数量增加而失控。

如图 3-4 展示了 iptables 与 IPVS 两种模式的性能对比。可以看出,当 Kubernetes 集群有 1,000 个 Service(10,000 个 Pod)时,两者的性能表现开始出现明显差异。


图 3-4 iptables 与 IPVS 的性能差异(结果越低,性能越好)图片来源open in new window

现在,你应当了解:当 Kubernetes 集群的规模较大时,尽量避免使用 iptables 模式。

如果容器间通信解决方案使用的是 Cilium,还可以创建没有 kube-proxy 组件的 Kubernetes 集群,利用笔者稍后介绍的“内核旁路”技术绕过 iptables 限制,全方位提升容器网络性能。

总字数:2077
Last Updated:
Contributors: isno